為方便學習、查詢、借鑒十八項反措相關條款,本文整理了國網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2018版)有關電力電纜相關條款及對應的說明部分。內容如下:
說明:為新增條款。新增對新建220kV 及以上樞紐變電站的電源進線,220kV及以上電纜電源進線的要求。
說明:為新增條款。為防止三相統包電纜相間故障造成出口短路,變壓器中、低壓側與母線連接電纜應采用單芯電纜。
說明:對含有電纜的混合線路應結合變壓器抗短路能力、電纜線路距離出口的位置、電纜線路的比例等實際情況采取措施。
(一)總體說明
本章重點是防止電力電纜損壞事故,針對近幾年的電力電纜故障、火災事件等問題,從設計、基建、運行等階段提出防止絕緣擊穿、防止電纜火災、防止外力破壞和設施被盜的措施,結合國家、地方政府、相關部委以及國家電網公司近幾年發布的法律、法規、規范、規定、標準和相關文件提出的新要求,修改、補充和完善相關條款,對原文中已不適應當前電網實際情況或已寫入新規范、新標準的條款進行刪除、調整。
13.1.1.1應按照全壽命周期管理的要求,根據線路輸送容量、系統運行條件、電纜路徑、敷設方式和環境等合理選擇電纜和附件結構型式。
說明:考慮氣候環境影響電纜和附件選型,增加“環境”要素。
13.1.1.2應加強電力電纜和電纜附件選型、訂貨、驗收及投運的全過程管理。應優先選擇具有良好運行業績和成熟制造經驗的生產廠家。
13.1.1.3 110(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同一受電端的雙回或多回電纜線路應選用不同生產廠家的電纜、附件。110(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的GIS 終端和油浸終端宜選擇插拔式,人員密集區域或有防爆要求場所的應選擇復合套管終端。110kV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線路不應選擇戶外干式柔性終端。
說明:為2012年版《十八項反措》13.1.1.4。將“宜”改為“應”提高要求,增加“人員密集區域或有防爆要求場所應選擇復合套管終端。110kV及以上電力電纜不應選擇戶外干式柔性終端?!钡囊?。
修改條款說明:
(1)“宜”改為“應”,雙路或多路電源電纜選用同生產廠家產品,一旦出現批次性質量問題,將大大延長事故搶修時間和供電恢復時間。選擇不同生產廠家產品,可防止電纜、附件批次性質量問題造成的全停風險。
(2)相比瓷套式終端,復合套管式終端在發生事故時不易產生爆炸碎片,可大大降低人員傷亡和引發二次事故的概率。
(3)110kV 及以上電纜戶外干式柔性終端故障率偏高,僅2015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系統110kV 及以上電纜戶外干式柔性終端故障達32次。且110kV 及以上電纜戶外干式柔性終端存在以下不足:
(a)《額定電壓66kV-220kV 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戶外終端安裝規程》(DL/T 344-2010)6.2 中規定,將電纜固定在電纜終端支架內再進行終端安裝,但目前全預制干式柔性終端大部分是在終端塔下安裝完成后,吊裝到終端塔上固定,部分終端安裝位置偏高(在塔上二三十米左右),吊裝過程中應力錐易產生位移。
(b)為減少停電時間或者耐壓試驗時接線方便,部分終端在地面安裝完畢后直接進行交接耐壓試驗,然后再吊裝上塔,上塔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耐壓試驗考核缺失。
(c)全預制干式柔性終端設計施工時存在在塔上固定不牢靠問題,且終端的固定角度不一,極端時存在終端傾斜角度接近90度,此種情況下終端易隨風擺動,使應力錐產生位移,進一步導致擊穿。
13.1.1.4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耐壓試驗作業空間、安全距離,在GIS 電纜終端與線路隔離開關之間宜配置試驗專用隔離開關,并根據需求配置GIS 試驗套管。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了耐壓試驗作業空間、安全距離的要求,方便開展電纜試驗。根據國家電網公司《電力電纜線路試驗規程》(Q/GDW 11316)的要求,電纜線路的交接工作必須做主絕緣交流耐壓試驗,因此在設計階段配套相應的試驗套管可方便后期開展試驗。同時,增加隔離開關可將終端與其他設備間進行隔離,方便耐壓試驗的進行,并有利于發生故障后進行檢測維修。
13.1.1.5110kV 及以上電力電纜站外戶外終端應有檢修平臺,并滿足高度和安全距離要求。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設立戶外終端檢修平臺的要求。根據《電力電纜及通道運維規程》(Q/GDW 1512)要求,運維單位需要對電纜線路進行定期巡檢,其中包括電纜終端表面檢查、帶電檢測等諸多項目。安裝檢修平臺可便于運維人員開展巡視和檢測工作,也有助于提高檢修、搶修的效率。
13.1.1.610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力電纜應采用干法化學交聯的生產工藝,110(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力電纜應采用懸鏈式或立塔式三層共擠工藝。
說明:將66kV電壓等級補充進110kV 后的括號內,并在“工藝”前強調“三層共擠”。
13.1.1.7運行在潮濕或浸水環境中的110(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的電纜應有縱向阻水功能,電纜附件應密封防潮;35kV 及以下電壓等級電纜附件的密封防潮性能應能滿足長期運行需要。
13.1.1.8電纜主絕緣、單芯電纜的金屬屏蔽層、金屬護層應有可靠的過電壓保護措施。統包型電纜的金屬屏蔽層、金屬護層應兩端直接接地。
13.1.1.9合理安排電纜段長,盡量減少電纜接頭的數量,嚴禁在變電站電纜夾層、出站溝道、豎井和50 米及以下橋架等區域布置電力電纜接頭。110(66)kV 電纜非開挖定向鉆拖拉管兩端工作井不宜布置電力電纜接頭。
說明:增加出站溝道嚴禁布置電纜接頭、110kV電纜非開挖定向鉆拖拉管兩端工作井不宜布置電纜接頭的要求。出站溝道電纜敷設密集,若布置相比本體故障率偏高的電纜接頭,易引起出站溝道斷面喪失。非開挖定向拖拉管敷設方式為拋物線形,在兩端工作井內電纜存在彎曲應力,加上非開挖管線在易沉降或單側受力時易發生沉降和偏移,拉力會引起接頭受力發生鉛封破裂,嚴重時導致接頭擊穿,因此不宜布置電纜接頭。
13.1.2.1 對220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110(66)kV及以下電壓等級重要線路的電纜,應進行監造和工廠驗收。
13.1.2.2 應嚴格進行到貨驗收,并開展工廠抽檢、到貨檢測。檢測報告作為新建線路投運資料移交運維單位。
說明:增加“工廠抽檢”以及檢測報告納入投運資料的要求。
13.1.2.3 在電纜運輸過程中,應防止電纜受到碰撞、擠壓等導致的機械損傷。電纜敷設過程中應嚴格控制牽引力、側壓力和彎曲半徑。
13.1.2.4 電纜通道、夾層及管孔等應滿足電纜彎曲半徑的要求,110(66)kV 及以上電纜的支架應滿足電纜蛇形敷設的要求。電纜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敷設、固定。
13.1.2.5 施工期間應做好電纜和電纜附件的防潮、防塵、防外力損傷措施。在現場安裝110(66)kV 及以上電纜附件之前,其組裝部件應試裝配。安裝現場的溫度、濕度和清潔度應符合安裝工藝要求,嚴禁在雨、霧、風沙等有嚴重污染的環境中安裝電纜附件。
說明:用“110(66)kV 及以上電纜”替代原文的“高壓電纜”。
13.1.2.6 電纜金屬護層接地電阻、接地箱(互聯箱)端子接觸電阻,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和相關技術規范要求。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交流耐壓試驗及局放測量及試驗結果作為投運資料移交的要求。
13.1.2.9 電纜支架、固定金具、排管的機械強度和耐久性應符合設計和長期安全運行的要求,且無尖銳棱角。
說明:增加“耐久性”要求。耐久性是衡量材料在長期使用條件下的安全性能的一項綜合指標,包括抗老化性、耐腐蝕性等。
13.1.2.10 電纜終端尾管應采用封鉛方式,并加裝銅編織線連接尾管和金屬護套。110(66) kV 及上電壓等級電纜接頭兩側端部、終端下部應采用剛性固定。
說明:接地端子、過電壓限制元件屬于接地系統范疇,故歸納為接地系統。
13.1.3.3 運行部門應開展電纜線路狀態評價,對異常狀態和嚴重狀態的電纜線路應及時檢修。
13.1.3.4 應監視重載和重要電纜線路因運行溫度變化產生的伸縮位移,出現異常應及時處理。
13.1.3.5 電纜線路發生運行故障后,應檢查全線接地系統是否受損,發現問題應及時修復。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故障后檢查接地系統的要求。電纜線路發生故障后,瞬時短路電流往往較大,短路電流通過接地系統流回系統中性點,瞬時產生的能量易對接地系統產生影響或破壞,同時接地系統破壞也可能是導致電纜發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未對全線路接地系統進行普查,易造成二次事故。
13.1.3.6 人員密集區域或有防爆要求場所的瓷套終端應更換為復合套管終端。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在運瓷套終端應更換為復合套管終端的要求。電纜附件發生故障,故障電流通常較大,瞬時高溫易造成附件爆炸,相較于瓷套管,復合套管的防爆性能優越,在人員密集區域或有防爆要求場所,能有效降低故障對附近設備及人員的影響,降低故障造成二次災害的概率。
13.2.1.1 電纜線路的防火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防火設施未驗收合格的電纜線路不得投入運行。
13.2.1.2 變電站內同一電源的110(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線路同通道敷設時應兩側布置。同一通道內不同電壓等級的電纜,應按照電壓等級的高低從下向上排列,分層敷設在電纜支架上。
13.3.1.1 電纜線路路徑、附屬設備及設施(地上接地箱、出入口、通風亭等)的設置應通過規劃部門審批。應避免電纜通道鄰近熱力管線、易燃易爆管線(輸油、燃氣)和腐蝕性介質的管道。
說明:為新增條款。提出路徑、附屬設備及設施設置應通過規劃部門審批,以及避免電纜通道鄰近熱力管線、易燃易爆管線(輸油、燃氣)和腐蝕性介質的管道的要求。
13.3.1.2 綜合管廊中110(66)kV 及以上電纜應采用獨立艙體建設。電力艙不宜與天然氣管道艙、熱力管道艙緊鄰布置。
14.5.4 在不接地和諧振接地系統中,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應按照就近、快速隔離故障的原則盡快切除故障線路或區段。尤其對于與66kV 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纜同隧道、同電纜溝、同橋梁敷設的純電纜線路,應全面采取有效防火隔離措施并開展安全性與可靠性評估,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應盡量縮短切除故障線路時間,降低發生弧光接地過電壓的風險。
18.1.2.4 各單位生產生活場所、各變電站(換流站)、電纜隧道等應根據規范及設計導則安裝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馂淖詣訄缶盘枒尤胗腥酥凳氐南揽刂剖?,并有聲光警示功能,接入的信號類型和數量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18.1.2.12 建筑貫穿孔口和空開口必須進行防火封堵,防火材料的耐火等級應進行測試,并不低于被貫穿物(樓板、墻體等)的耐火極限。電纜在穿越各類建筑結構進入重要空間時應做好防火封堵和防火延燃措施。